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利用了新教材教学以后,很多老师都面临着一个以前很少出现的问题——学生的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原因是一部分中学生的数学能力跟不上新课程的要求。关于培养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新课标《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要重视能力的培 养,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互相促进的。在教学中,要根据数学本身的条件,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具体实施。要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重要的思想方法。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因此,我认为中学生的数学能力问题是每个教师在新教材的教学中都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而数学思维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但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没有正确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加上数学自身的一些特点,不少学生对数学的本质造成误解,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正确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
1.营造温馨、民主、有序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只有在温馨,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的参与,勤于思维,畅所欲言。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及时肯定学生思维中的火花,即使是毫无根据 的想法,也不要轻易的否定,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要注意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任由学生海阔天空的胡思乱想,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要让教学有序的进行°
2.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思维境界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问题情境设计应紧密联系实际,一般以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 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关素材来设置问题情境,力求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具体问题的设计,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设问的思维含量。要善于运用多样有效的教法和学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
3.不断合理的启发引导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持续发展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有合理正确的启发引导。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常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如果学生不能立即回答,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这样,只会干扰学生的思考。其实,这时学生正在积极的思维。所以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因为数学学习本来就是通过思考来进行的,但仅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启发引导要与思维同步。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教给不同的思维方法。低年级多通过操作、图解、演示,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中年级可通过实例 教给学生分析、综合的方法;高年级除了用上面的几种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实例教给学生假设、对应、比较、转化等思维方法。其次,要不断启发学生思考新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是数学思维的动力。因此,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持续的发展。比如说,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 要意义。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需要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注意以新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生已存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思维材料,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重视展示思维的过程,最终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真正做到促进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