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精选多篇)

时间:2023-12-14 20:46:55
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精选多篇)[本文共17582字]

第一篇: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1.从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的完成情况看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总体看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 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 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 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虽已有所侧重,但与素质教育的智能培养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向 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 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二是教 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 ,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 就远未得到充分地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 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 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 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2.从教学方法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突出

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 生的调动很不够,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提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教学。据统计,目前教法已有 14类72种之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 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 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 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

3.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底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这里从三点来谈一下个人想法:

第一,关于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这个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 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

第二、关于历史教师的语言问题。

历史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对教师的语言也有相应的要求:一是既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二是 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时代性;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质朴风格;四是既要逻辑严谨,又要有节奏感。但要 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

第三、关于历史教师的板书、板画问题。

板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板书的过程,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又是教师对教 材分析、把握、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关于板书的要求、形式等,这里不作阐述。只想说明的是关于板书的书写 时间问题,这是个易被忽略的问题。恰当的书写时间是在教师说完某一知识后,再掉转头去板书,而非边说边 写。 板画。笔者只想谈谈自绘地图,这是历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可惜在教学实际中,其落实情况是不尽人意 的。故笔者建议历史教研指导部门,应加强对教师自绘地图的基本功的监督和指导。

此外,在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还存在着教学信息反馈不及时、教学评估不尽科学等问题 ,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第二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思考

(1)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一位学生曾写了如下的话:

“老师,我们学了辛亥革命,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请你支持wWW.)脉,掌握了它的功绩意义,但仅此而已。我们语文课学了《阿q正传》,才知道历史本来不是这样的。” 学生学到的历史,并不是学生想要得到的历史,而学生心目中的历史,我们历史教师又会说“那不是历史,那是文学”。问题到底出在哪?出在教师的教学方式上,出在教师的教学内容上,出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上…

(2)知识太贫乏,但又安于现状不愿去自我完善。

(3)不多听课,也不会听课

(4)缺乏教学设计的基本常识,更谈不上去设计一堂好课

我们应当怎样的课才能避免枯燥乏味?

1.引人入胜的导语设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育指南》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欲望及其学习效果,与教师的导语有着很大的关系,成功的导语,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精美的乐章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又象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诱导着学生竞相登堂入室。

(复习法、乡土法、设问法、谈话法、倒叙法、材料法、诗歌法、谜语法、故事法)

导语设计的要求

精概括性

疑启发性

妙趣味性

准严密性

2.生动的讲述

在目前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历史课堂教学有意淡化讲授以及课堂教学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对讲授法的躲避及对讲授法低评价的现象。不可否认,讲解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在它沿用的历程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教学活动的发展和教学活动背景——社会的变化,逐渐显露出其不敷应付现代教学的弱势一面。但讲授法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将长期存在于中学课堂之中,并成为广大历史教师乐用和善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3.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探究中创新

过程一: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讨论其用途。

过程二: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我们怎样断定这些石器是人工制造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说明有质疑精神。请大

家说说自己的认识或推断。(讨论)

生1:如果石器同猿人骸骨一同出土,说明是人工制造。(旁证)生2:经过使用的石器,一定留有痕迹。(自证)

一是学生浅层次感性参与。教师提供①三种石器的图片(包括名称),②三种石器用途的说明。让学生依据图片中石器的形状,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归类判断,将三种石器的图片与用途一一对应。这类参与,学生不需要高级复杂的思维过程,凭直觉思考即可完成。

二是学 ……此处隐藏13679个字……“繁、难、偏、旧”和强调注重课本知识的情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知识。

5、课程的实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和简单适应,强调学生反思性、创造性实践以构建智能和人生意义的活动。

6、学习方法的变革: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体验性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和积极探索,提倡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推进信息技术的运用。

7、课程评价的改变:评价由重结果变为重过程,侧重学生发展,注重教师的成长。

8、课程管理的创新:改变过去管理过于集中的情况,强调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

二、新课程与传统课程课堂教学比较

表现方面 传统课程 新课程

课堂活动 教师中心 学生中心

学生的发展 单方向发展 多方面发展

学习方式 独立学习 合作学习

学习状态 接受学习 探究式学习

学习反应 被动反应 有计划的行动

学习内容 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 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

教学背景 孤立的人工背景 仿真、现实生活中的背景

教学媒体 单一媒体 多媒体

信息传递 单向传递 多向传递

三、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基本问题:

1.初高中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所谓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熟练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我们的众多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知识没有系统性,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因此,在进行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考虑学生通史知识的回忆和能力、方法的养成。这给教师增加了难度.。

2.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① 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② 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③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真是个题难。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也很难把握。

4.课时的安排和教学的深度、难度问题。课时紧张,这是很普遍的问题.

5.高考方案问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09年及09年以后的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

四、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面对新课程的诸多问题,我们不能逃避,而应该积极应对,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来更好的推进新课程改革。

首先,正确认识新课程下三个角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前提

1、新课程下的学生: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应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性进行学习。学生也是个独特的人,他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实施新课程必须把学生当作有独立性的人看待,并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所教学生的情况、要求和认知的发展规律。

2、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评价的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的去了解以往的上课与新课程要求对照有何不足,然后扬长避短,并按新课程、新理念充实自己、改变自己。

3、新课程下的课堂和教材:新课程下的课堂具有传递、交往、情感归属、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五大功能。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决不是唯一的场所。教材则是学生学习的素材之一,并不是全部。新课程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因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师只能是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其次,备好课是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关键

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对备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认真钻研和把握历史课程标准,了解吃透这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

2、找准每一节课的核心与重点;

3、注重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

4、落实与表述各项教学目标;

5、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结合。

强调备课时要做到五结合

1.备课标与备教材相结合;

2.备课本与备材料相结合;

3.备课文与备活动相结合;

4.备知识与备认识相结合;

5.备教师与备学生相结合。

第三、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的新探索

1.对传统讲授法的扬弃

不可否认,讲解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在它沿用的历程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教学活动的发展和教学活动背景——社会的变化,逐渐显露出其不适合现代教学的弱势一面。但讲授法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都会长期存在于中学课堂教学之中,并依然会成为广大历史教师乐用和善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我认为对讲授法明智的态度与做法,不是抛弃,而是改变以前的满堂灌,并对之加以改造并使之趋向完善。

2.再现历史的情景或创设新情景的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试图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历史图片、历史档案材料、历史电影的丰富,给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模式”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背景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范型。这一模式的教学进程往往是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来进行,并且是以“问题”的驱动作为课堂教学动态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同时,课堂上的问题应当是有层次的,由浅入深、连续不断的,学生由“问题”学习始,终于更多的问题的形成和探究。

这一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

总之,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虽然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要更好地推进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这需要我们全体教师的不断努力钻研,才能按新课程理念有效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研究探讨出新的更好地教学方式,来丰富我们的课堂。

《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精选多篇)[本文共1758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